功能主治: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疮疖溃烂,灼热发烧,流脓流水,丹毒疱疹,疥癣痛痒。
查看说明书药品对比
药品信息 | |||
主要成分 |
金银花、连翘、大黄、紫花地丁、蒲公英、栀子、白芷、黄芩、赤芍、浙贝母、桔梗、玄参、木通、防风、白鲜皮、甘草、蝉蜕、天花粉。 |
化学名:[5-(丙硫基)-1H-苯并咪唑-2-基]氨基甲酸甲酯 |
|
生产企业 |
保定中药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|
辅仁药业集团有限公司 |
|
批准文号 |
国药准字Z13022047 |
国药准字H20073328 |
|
说明 | |||
作用与功效 |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疮疖溃烂,灼热发烧,流脓流水,丹毒疱疹,疥癣痛痒。 |
用于蛔虫病,蛲虫病。 |
|
用法用量 |
口服。一次9g,一日1次。 |
口服。2岁以上儿童及成人2粒,2岁以上如同单纯蛲虫,单纯轻度蛔虫感染1粒,顿服。 |
|
副作用 |
尚不明确。 |
1.少数病例有口干、乏力、思睡、头晕、头痛以及恶心,上腹不适等消化道症状。但均较轻微,不需处理可自行缓解。 2.治疗囊虫病特别是脑囊虫病时,主要因囊虫死亡释出异性蛋白有关,多于服药后2~7天发生,出现头痛、发热、皮疹、肌肉酸痛、视力障碍、癫痫发作等,须采取相应措施(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,降颅压、抗癫痫等治疗)。 3.治疗囊虫病和包虫病,因用药剂量较大,疗程较长,可出现谷丙转氨酶升高,多于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。 |
|
禁忌 |
|
|
|
成分 |
清热解毒,消肿止痛。用于疮疖溃烂,灼热发烧,流脓流水,丹毒疱疹,疥癣痛痒。 |
用于蛔虫病,蛲虫病。 |
|
药理作用 |
尚不明确。 |
||
注意事项 |
孕妇忌服。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遵医嘱使用。 |
|